近日,福建师范大学闽海乡音行实践队走进泉州,以实地探访,调研访谈形式,探寻闽南语言视角下,闽台两岸的融合发展。
此次,学生实践队走进泉州市博物馆,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,学生了解到闽南语的历史发展脉络呈现。据介绍,闽南语以从古代中原地区的移民带来的语言为基础,经过与当地语言的融合、发展,逐渐形成了今天的闽南语。同时,闽南语是闽台地区共同的方言,两岸拥有共同的方言记忆。

实践队队员参观泉州博物馆(供图:潘诗珺)
实践队队员曾懿表示:“语言是我们日常交流的工具,用闽南语与台湾同学交流,可以让他们感觉更亲切。”
走访中,实践队队员关注到,闽南语系下的戏曲极为出名,梨园戏、高甲戏、歌仔戏等闽南语系的戏曲在闽台两地都深受欢迎。例如,歌仔戏就是在闽南的歌仔调基础上发展而来,在台湾地区经过不断的演变和创新,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,两岸的剧团也经常进行交流演出,共同推动这些闽南语系下的戏曲艺术蓬勃发展。

实践队队员参观泉州博物馆后合照
据悉,作为一支青年学生实践队,闽海乡音行在今年10月份前往泉州,实践队负责老师表示: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,闽南语在闽台两地的传承,证明了两地文化的同根同源。未来,学生们以兴趣为导向,继续探寻海峡两岸共同的方言记忆,在实践中保护与传承闽南语,共筑两岸和鸣。